街坊佈告欄

彰化縣防暴宣講師許峯銘

許峯銘社區防暴宣講師,目前兼職擔任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TTQS輔導顧問及講師。很喜歡到光慧教學樓,學習幸福家庭樂活人生社區公益講座。把聖賢的善知識運用到社區防暴的宣講,提升社區民眾的正能量。

以布施對治貪念
  • 許峯銘

  • 發表於 2024-01-10 18:29:37

以布施對治貪念

文 / 聖嚴法師

貪念會帶給我們許多的煩惱,該如何幫自己除貪、解毒呢?

用布施來對治貪,是最好的辦法。所謂布施,就是捐出自己擁有的財力、物力,來幫助別人度過難關,甚至還可以布施自己的時間、智慧,或利用自己各式各樣的資源協助他人。當我們能多為別人設想、為他人謀求福利,往往自己的收穫更多。

以我個人為例,我本是個一無所有的出家人,可是當我看到有許多人生活得很痛苦,為了幫助他們改善環境,我就開始想辦法募款,結果有愈來愈多和我有同樣心願的人出來支持我,在眾人的成就下,建設了法鼓山。法鼓山並不是我個人的,而是屬於社會大眾的。

由於我的付出,共襄盛舉的人也愈來愈多,聚集的力量也愈大,能做的事情也就愈來愈多了。這就如同老子所說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愈能夠奉獻,自己擁有的就愈多,而且不用刻意,它自然而然就會來了。

這就好比井裡的水,取用的人愈多,水源就會源源不絕;如果捨不得供人取用的話,井裡的水永遠都不可能再生。同樣地,如果不捨得把自己擁有的財產給人,不僅財產不會增加,還會被罵是守財奴,而且也會為了錢該怎麼處理、運用,死了以後又該給誰而擔心,反而徒增痛苦。

所以,如果真的想布施,即使沒有任何東西都沒關係,因為只要發了願心,並且努力去爭取、去製造,加強自己的能力,結果一定會有東西可以布施。真正的布施是奉獻給眾生,心中完全沒有回收的期待,也沒有貪心,這樣才能達到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的境地,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

摘自:《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

47
金剛經  第24-25分
  • 許峯銘

  • 發表於 2024-01-04 04:50:09

金剛經 第24-25分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經】「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解】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以相當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須彌山堆積起來的七寶來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受持這個般若波羅蜜經,甚至只是少至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來為人演說,則前者以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比不上後者所得福德的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是不能用算數的譬喻所能算的。」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解】佛說:「須菩提!你知道嗎?你們不要以為,我在度化眾生時,會有『我應當度化眾生』的念頭。須菩提!你切勿有這種想法。為什麼呢?因為眾生之心,本來空寂,其般若智慧,原本各自具足。如果他們聞經悟道,他們自可化度自己,實在沒有眾生被我度化的。若有眾生說是由我所度化的,那麼我即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自己尚未度化,如何度化別人?須菩提!我雖口稱有我,實際上卻無我見,而在凡夫看來,則執著有我,以為只有我能度化他們。須菩提!事實上,迷則為凡夫,悟則成佛,佛與凡夫,本性是相同的,只要能了悟,就不是凡夫,不過在他們未悟時,稱之為凡夫而已。」

121
金剛經  第17分
  • 許峯銘

  • 發表於 2024-01-03 13:52:56

金剛經 第17分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經】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那時,須菩提當機稟白佛說:「善男子或善女人已發菩提心的人,如何能常保持這菩提心?又如何能降伏妄念心呢?」佛告訴須菩提說:「菩提心本來人人都具足,只因眾生為塵染所蒙蔽,如一切煩惱、妄想、取捨、貪瞋、嫉妒、人我四相等,佛等應一一為之滅度,所謂無欲,就能住心,亦能降伏妄心。我所謂滅度者,不過指點出真性情,使之自悟,我外不見所愛之眾生,內不見能度之我。而眾生既見性真,則般若觀照,已常住不滅,說到究竟,實無一眾生是我所滅度的。為什麼呢?因為學道的菩薩,若存有滅度眾生之心,則尚存有人我四相,則又要從何發菩提心,又如何能稱為菩薩呢?這又是為什麼呢?須菩提!原因就是性本空寂,發此心的人,不過是自修自悟而成,而在真性中,實在沒有發菩提心之法。」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在遇見然燈佛時,有沒有從他那兒學得菩提心法?」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沒有法可得菩提心,因為菩提心完全是自性自悟,雖在然燈佛所,也是無法可得菩提心法。」佛說:「是的。須菩提!誠如你所說的,實在無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須菩提!如果說有方法可得菩提心,那麼然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當下就應該傳授我成佛之法。他所以才懸記來世說我方能成佛,並預定來世成佛之名號,稱之為釋迦牟尼。為什麼呢?因為如來的意思,就是本性寂然,不染不著,如其本來,而以釋迦牟尼稱之,最能合其意。如果有人說:如來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那就錯了。須菩提!就因為實在沒有方法可得此菩提心。須菩提!我所謂的菩提心,是平等真如,實相妙法,不可以有形相見,乃是無實無虛,不可以言語形容,所以我說一切法中,只要能自悟真如,都可稱之為佛法。但是,須菩提!於法不可拘泥於有無,所稱的一切法,實際上並非是一切法,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一切法而已。須菩提!譬如有個人的身體高而且大,真的是大身嗎?」須菩提回答說:「您所說的大身,是有生有滅的,仍是有限量的,如何能稱之為大身?不過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佛又說:「須菩提!菩薩也是如此,真如清淨才稱之為菩薩。而度生本是菩薩份內的事,如果他執著一念,認為他是菩薩,應該滅度一切眾生,便有我相的觀念,就不能稱之為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從發心到度生,沒有不是緣成幻成的,實在無法可以得到而使之成為菩薩的,所以我說,一切法中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一切法自然都是佛法。須菩提!如果菩薩說:我應當莊嚴整飾佛的剎土,也是著於相,不可稱之為菩薩。為什麼呢?因為所謂莊嚴佛土,是沒有能莊嚴的人及能莊嚴的法,亦即沒有實性的莊嚴佛土可言,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莊嚴而已。須菩提!若菩薩能大徹大悟,通達無我無法的人,即可以稱之為菩薩。」

198
王鳳儀嘉言錄
  • 許峯銘

  • 發表於 2024-01-03 04:20:55

王鳳儀嘉言錄

王鳳儀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農村長工,未曾讀書,因篤行忠、孝,自誠而明。年三十五,往救友人楊柏,行至中途「黑夜見白日」明道。三十八歲,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徹大悟,發明性理療病法,講病化世,普度群倫。

王善人講道,語似俚俗,而意境深遠,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經教,權宜說法,活潑自然,不僅足為圭臬,且為經天緯地之大經大法。其要旨在教人盡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實行「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止宿命、了陰命、長天命。」王善人常說:「人是什麼性,就有什麼命。木性人招難,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貧,水性人受氣。(以上為五陰性)」又說:「身界人主賤,心界人主貧,意界人主富,志界人主貴。」說明人生的富貴貧賤、否泰苦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欲窺全貌,就請閱讀本書。
清末民初的善人王鳳儀先生,名樹桐,鳳儀是他的字。熱河省朝陽縣人,父名清河,母親李氏,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他生於清同治三年,家庭貧窮,從小為人放牛,長大為人做傭工。他天性奉親孝順,做人誠實,為人傭工,盡心盡力,決不偷懶。他娶妻白氏,兄弟分家後,未幾母親逝世,他迎請祖父到家中奉養,鄉里人都稱他孝順。

他二十四歲患「瘡疾」纏綿不癒,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工作。光緒二十四年,王鳳儀三十五歲,那年正月,在他內弟家聽一位楊柏先生講善書,講的是《宣講拾遺》,那是一本專講「忠孝節義,善惡報應」故事的書,他逾聽逾有興趣,以後常隨楊柏聽講。有一天聽講「三娘教子」的故事,先是母子爭執,後來兒子聽了老家人薛保之勸,跪下認錯,母親承認自己也有不是,母子言歸於好。王鳳儀聽了感觸頗深,在回家的路上他自悔自責:「怪不得我生瘡癆,我一看人家有毛病(缺點)我就生氣,我是愚人呀。」他一路責問自己:「我專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對?看人不對我就生氣,那怎算對?」他深自悔悟,第二天,他身上的皮膚病竟疤了。

這以後,他經過了幾個月的思索,似有所悟,他決定以覺民化俗為己任,乃獻身入宣講善書的宣講堂,他開始學識字,學善書格言,到各地為人講病,勸人為善,度人化世。後來他想:欲救人心,必先教育。而教育須由家庭開始,於是他有了倡辦女學的志願。他叫他妻子白氏,先進入義縣雜木林鄉義塾受學。光緒三十三年,他開始試辦女學,由他妻子充任教員,他自己辦事理事務。第一所義學試辦成功,翌年在錦州楊興屯設立了第二所女學。不意未幾引起界的誤會,有人造謠稱他是邪教,經朝陽縣知事王迺斌明察暗訪,了解他祗是熱心辦學,別無其他,一場風波始告平息。十年之後,各地仿效,民間辦女學成為一種風氣。到他六十歲以後,熱河及東北數十縣,辦學講道的風氣大開,世人稱他為王善人。

民國十八年,他到北京與領導萬國道德會的江希張等人見面,眾人推舉他為禹國道德會宣道部主任。他回到東北後,積極推動萬國道會的會務。王善人度人化世垂四十年,於民國二十六年夏曆十月,七十四歲之年逝世。當代高僧如倓虛法師、定西法師、樂果法師等,都是王鳳儀在宣講堂講善書時代的朋友。

185
十二字薪傳
  • 許峯銘

  • 發表於 2024-01-03 03:37:49

十二字薪傳

王鳳儀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農村長工,未曾讀書,因篤行忠、孝,自誠而明。年三十五,往救友人楊柏,行至中途「黑夜見白日」明道。三十八歲,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徹大悟,發明性理療病法,講病化世,普度群倫。

王善人講道,語似俚俗,而意境深遠,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經教,權宜說法,活潑自然,不僅足為圭臬,且為經天緯地之大經大法。其要旨在教人盡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實行「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止宿命、了陰命、長天命。」王善人常說:「人是什麼性,就有什麼命。木性人招難,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貧,水性人受氣。(以上為五陰性)」又說:「身界人主賤,心界人主貧,意界人主富,志界人主貴。」說明人生的富貴貧賤、否泰苦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欲窺全貌,就請閱讀本書。
末民初的善人王鳳儀先生,名樹桐,鳳儀是他的字。熱河省朝陽縣人,父名清河,母親李氏,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他生於清同治三年,家庭貧窮,從小為人放牛,長大為人做傭工。他天性奉親孝順,做人誠實,為人傭工,盡心盡力,決不偷懶。他娶妻白氏,兄弟分家後,未幾母親逝世,他迎請祖父到家中奉養,鄉里人都稱他孝順。

他二十四歲患「瘡疾」纏綿不癒,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工作。光緒二十四年,王鳳儀三十五歲,那年正月,在他內弟家聽一位楊柏先生講善書,講的是《宣講拾遺》,那是一本專講「忠孝節義,善惡報應」故事的書,他逾聽逾有興趣,以後常隨楊柏聽講。有一天聽講「三娘教子」的故事,先是母子爭執,後來兒子聽了老家人薛保之勸,跪下認錯,母親承認自己也有不是,母子言歸於好。王鳳儀聽了感觸頗深,在回家的路上他自悔自責:「怪不得我生瘡癆,我一看人家有毛病(缺點)我就生氣,我是愚人呀。」他一路責問自己:「我專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對?看人不對我就生氣,那怎算對?」他深自悔悟,第二天,他身上的皮膚病竟疤了。

這以後,他經過了幾個月的思索,似有所悟,他決定以覺民化俗為己任,乃獻身入宣講善書的宣講堂,他開始學識字,學善書格言,到各地為人講病,勸人為善,度人化世。後來他想:欲救人心,必先教育。而教育須由家庭開始,於是他有了倡辦女學的志願。他叫他妻子白氏,先進入義縣雜木林鄉義塾受學。光緒三十三年,他開始試辦女學,由他妻子充任教員,他自己辦事理事務。第一所義學試辦成功,翌年在錦州楊興屯設立了第二所女學。不意未幾引起界的誤會,有人造謠稱他是邪教,經朝陽縣知事王迺斌明察暗訪,了解他祗是熱心辦學,別無其他,一場風波始告平息。十年之後,各地仿效,民間辦女學成為一種風氣。到他六十歲以後,熱河及東北數十縣,辦學講道的風氣大開,世人稱他為王善人。

民國十八年,他到北京與領導萬國道德會的江希張等人見面,眾人推舉他為禹國道德會宣道部主任。他回到東北後,積極推動萬國道會的會務。王善人度人化世垂四十年,於民國二十六年夏曆十月,七十四歲之年逝世。當代高僧如倓虛法師、定西法師、樂果法師等,都是王鳳儀在宣講堂講善書時代的朋友。

95